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抗癌协会、上海市防癌抗癌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承办的2023年南北汇·第五届中华乳腺肿瘤论坛于2023年3月9日至11日在上海召开。会后,《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分享了他对BRCA突变患者对侧乳腺癌治疗的观点。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抗癌协会、上海市防癌抗癌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承办的2023年南北汇·第五届中华乳腺肿瘤论坛于2023年3月9日至11日在上海召开。会后,《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分享了他对BRCA突变患者对侧乳腺癌治疗的观点。
《肿瘤瞭望》:您如何看待本次大会上介绍的BRCA-CRisk模型,用于对侧乳腺癌风险预测?
李俊杰教授:我非常敬佩模型的建立过程。通过阅读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该模型的建立需要对多例患者的BRCA突变进行长期、规范、有序的随访,随后才能确定发生对侧乳腺癌的患者例数,这是一项庞大而细致的工作。研究的最终结果对临床也有重要提示,至少我们可以获知中国不同BRCA突变位点人群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情况。
其次,这项研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前景。该数据库仍在不断的扩充和完善,数据量会越来越多,随访时间也会越来越长,将来也会发生更多的事件,可以更精准的模拟现实中对侧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我们只有完全了解风险发生的概率,才能在临床实践中给予患者更好的推荐。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我们也会纳入临床中一系列的考量因素,从而能够进行更精准的临床判断。
《肿瘤瞭望》:对于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您在临床实践中又是如何进行对侧乳腺癌风险评估?是否会选择对侧预防性切除?拒绝预防切除的患者又应该如何进行随访监测?
李俊杰教授:BRCA突变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对侧乳房的预防切除手术,其实不单单是科学问题,还是自然选择问题。研究模型预测,某些BRCA1/2突变的个体对侧乳腺癌10年累积风险超过50%[1]。部分患者不想进行过度激进手术,认为自身对侧乳房仍有一半的机会不会发生癌症;并且已患乳腺癌的患者每年坚持定期复查,能够早期诊断的话则仍不会影响治疗预后。所以对侧乳房的预防性切除是否必然改善患者预后?目前的直接证据不足,而这项研究的临床数据给予了我们有效参考,临床医生可以将这些数据呈现在患者眼前,询问患者的承担风险能力及意愿,然后进行更有序的选择。当然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同侧乳腺癌肿瘤负荷不高的BRCA突变患者,也会进行长期随访,并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对侧乳房的预防性切除手术。
《肿瘤瞭望》:PARP抑制剂已经用于BRCA突变患者的晚期治疗,您如何看待其在早期患者中的术后辅助治疗价值?或者应该如何对BRCA突变患者进行合理的辅助治疗(是否需要强化辅助治疗)?
李俊杰教授:对于BRCA突变患者的晚期治疗,当然我们已有非常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但是对于早期患者,这项前瞻性、随机、Ⅲ期OlympiA研究给予了我们答案。我个人认为该研究的证据级别已经非常高,值得进行临床推荐。当然这项临床试验的入组患者必然是高危人群(临床病理高危、HER2阴性、BRCA1或BRCA2生殖系突变致病或致病变种的早期乳腺癌患者[2])。但实际临床中,同源重组修复异常或可能致病患者,或肿块1.9 cm、淋巴结阴性、肿瘤负荷较低患者,也有可能获益于PARP抑制剂治疗。
所以我们应该更为辩证的开展或看待临床试验。首先,对于有复发风险的gBRCA突变患者,我们应该明确告知患者辅助化疗结束后,采用PARP抑制剂能够获益,让患者了解潜在获益的可能性。其次,对于个体化治疗患者,值得开展更多前瞻性的研究。对OlympiA研究中没有入组但是从机制角度仍能够获益的人群进行更多尝试,可能会让更多患者从PARP抑制剂治疗中获益。
《肿瘤瞭望》:除了预防性对侧切除以外,BRCA是否会影响其他手术决策?例如,一般患者存在1~2枚淋巴结转移或者微转移是可以豁免腋窝清扫的,BRCA的手术是否应该更严格、积极?
李俊杰教授:对于BRCA突变早期患者,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会有所不同。系统治疗一般为新辅助治疗或者辅助治疗,但尚无大量证据表明BRCA突变患者必须进行特征性新辅助和辅助的系统性治疗,目前的研究只有OlympiA研究在所有的辅助治疗结束后,进行了PARP抑制剂强化治疗。我们中心也正在开展研究,高度选择同源重组修复异常或BRCA突变的患者(无论lumina型还是三阴性乳腺癌),尝试在现有治疗基础上联合PARP抑制剂治疗,以观察是否能提高患者的pCR率,并从中分析是否有必要从新辅助阶段就改变系统性治疗策略。
而对于局部治疗,包括手术是否需要更激进、能否保乳、是否需要对侧乳房的预防性切除手术,均取决于BRCA突变是否会在对侧乳房出现第二部位的原发肿瘤,临床医生也应该将这些风险告知患者并征询患者意愿。但我并不认为BRCA突变患者存在更多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或存在更多淋巴结转移风险。所以我并不会因为患者是否具有BRCA突变而选择与常规患者不同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方案,仍然根据指南和规范来进行。
李俊杰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导
现担任乳腺外科行政副主任,浦东病区主任,科室教学秘书。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至美国麻省总院癌症中心进行乳腺癌临床专科进修学习,专注于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参与并设计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JCO等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近20篇。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一项。
现担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中华医学会乳腺肿瘤学组青年专家、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及秘书、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委员会常委、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青委副主任委员、中华乳腺病杂志中青年编委等职务。
▌参考文献:
1.Sun J,Chu F,Pan J,et al.BRCA-CRisk:A Contralateral Breast Cancer Risk Prediction Model for BRCA Carriers[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22:JCO.22.00833.
2.Robson M,Im SA,Senkus E,et al.Olaparibf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a germline BRCA mutation.N Engl J Med.2017;377:523-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