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6月22~25日,第22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移师西班牙马德里,这一为期四天的血液学顶级盛会吸引了来自全球近万名代表参会。近年来,随着JAK抑制剂的临床研究数据不断更新,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治疗迎来了新的突破。在本届EHA大会上,关于MPN诊疗又有哪些最新进展?本刊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段明辉教授进行专访,在大会现场与国内同道分享并解读本次年会上关于MPN领域公布的最新研究进展。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北京协和医院段明辉教授
MPN疾病诊断和评估的最新进展
MPN诊断方面的进展主要体现在WHO2016的标准上,这一新版的标准较2008版本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把分子学标志物,尤其是JAK2V617F、CALR、MPL这3个驱动基因突变引入之后,MPN的诊断更加精准,并且可以实现早期诊断。例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诊断,既往要求实验室检测数值较高才能做出诊断,而在JAK2基因检查引入之后,诊断PV的血红蛋白阈值已经下降,也就是说,分子学标志物可以帮助我们更早地发现疾病,从而更早地进行干预。在本届EHA大会上,一些摘要报告了MPN早期与晚期干预的比较研究,早期干预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显著降低。其次,按照WHO分型原则,不同分子介导着不同的疾病类型,而迄今为止,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诊断仍是将3个驱动基因突变视为一组疾病。近来,相当多的研究发现,3个驱动基因突变导致的PMF在肿瘤负荷、临床表现以及预后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MPN分型标准有可能对不同基因驱动导致的PMF进行更细化的分类,在治疗上分别对待。我们也期待随着更多的分子学标志物的引入,MPN的分型更加细化、诊断更加精确、治疗更加精准。
靶向治疗药物芦可替尼的临床研究是今年EHA大会MF治疗方面的最主要进展
本届EHA大会在MF的治疗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第一,针对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干扰素、羟基脲等在疗效上的比较研究越来越多;第二,最主要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芦可替尼为代表的靶向药物的治疗上,很多新的JAK通路靶向药物正在临床试验阶段,许多临床数据也在本届大会上进行了公布,非常令人鼓舞。
通过大会的交流,我们对于芦可替尼在MF治疗上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由于研究的随访时间更长,加之使用芦可替尼治疗的人群显著增多(JUMP研究样本量已达到2000例),对于疗效、患者的长期生存、纤维化的逆转有了更多充分的数据。以JUMP研究为例,它获得了与之前COMFORT-I 试验和COMFORT-II 试验相一致的结果,大多数患者在缩脾效果、改善症状等方面都非常显著,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好的信息。在JUMP研究中,芦可替尼的安全性进一步得到了体现,并且由于该研究涉及了一些早期、低危或中危-1的患者,研究发现,越早进行治疗,患者临床获益越大。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越早期的患者,芦可替尼的安全性数据较好,所以患者可以耐受更大剂量的芦可替尼,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在芦可替尼不良反应的处理上,如何治疗和干预相关的血液学毒性,本届大会已经有多项研究进行了报告,包括使用EPO,以及联合沙利度胺或来那度胺等免疫调节剂进行治疗。最后,在联合治疗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一些研究表明,使用芦可替尼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PV治疗上的进展仍是芦可替尼的应用
在PV的治疗上,传统的治疗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一些研究比较了羟基脲和脂质体干扰素的治疗效果。近年来脂质体长效干扰素的应用,在PV的治疗上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在降低JAK2V617F突变基因负荷上有一定的效果。PV治疗的最主要的进展也还是体现在芦可替尼的靶向治疗药物上。从早期的Response研究至目前的Response II研究,除了缩脾之外,血红蛋白控制、患者症状改善都有显著效果。ResponseII研究结果提示,对于早期没有出现脾大的PV患者,也能获得很好的疗效,主要表现在芦可替尼对血红蛋白的控制、放血量的减少以及影响患者的症状的改善。此外,对于PV患者的血栓危险,芦可替尼也可以显著降低。总而言之,从本届EHA年会来看,PV上的最大进展无疑是芦可替尼的治疗。
JUMP非干预性真实世界研究的延伸解读
JUMP研究是目前真实世界中样本量关于芦可替尼治疗PMF最大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与之前的临床研究相似,对于低危患者,治疗效果甚至更优。从该项研究衍生出的两个小样本量的研究发现,芦可替尼在75岁以上的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非常有保障,因此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芦可替尼毋庸置疑可以安心使用;另一个研究显示,血小板低的患者中,芦可替尼起始剂量较低(10mg,Bid),然后逐渐增加剂量,最终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与JUMP总体人群相一致。总之,对于芦可替尼的临床研究结果,我们从真实世界的JUMP研究都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同时也扩展了芦可替尼的适用人群,尤其发现对于早期患者、高龄患者、以及中晚期伴随血液学异常的患者,芦可替尼都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JAK-STAT通路抑制剂的潜在应用空间
美国FDA已经授予芦可替尼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患者突破性治疗方法的认定。芦可替尼治疗GVHD是具有理论基础支持的,首先,GVHD的发生是具有炎症相关属性的,而JAK-STAT通路与多种免疫细胞功能显著相关,其靶向抑制剂可调控机体的免疫功能。再者,JAK-STAT信号通路促进一系列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如IFN-γ、IL-2、 IL-6、IL-12以及IL-23等,从而导致GVHD的发生。而芦可替尼作为JAK1/2抑制剂,可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进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的发生,进而改善和缓解GVHD。鉴于以上原因,JAK-STAT通路抑制剂有可能都用于治疗GVHD一类的疾病,甚至更广义地说,对于一些细胞因子风暴引起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结缔组织疾病,芦可替尼都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空间。
专家简介
段明辉
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
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委会前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MDS和MPN工作组专家委员会委员
卫生部临床医生科普项目医学科普专家
重点方向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瘤、白血病、MPN、MDS
擅长各种血液科疑难罕见病的诊断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