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6月14日至17日,第14届Lugano国际恶性淋巴瘤大会(ICML)盛大召开。近年来,ICML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它已成为全球淋巴瘤领域的最具影响力的盛会,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国同道关注ICML并且参与到大会当中。会上,本刊特邀请法国鲁昂大学Hervé Tilly教授、法国亨利蒙多大学医院Michel Meignan教授、德国汉堡Asklepios 医院Norbert Schmitz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徐卫教授以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慧强教授等中外专家齐聚一堂,就ICML大会的淋巴瘤进展畅所欲言,分享各自的临床实践心得。现将其主要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左起依次为李建勇教授、黄慧强教授、Hervé Tilly教授、Michel Meignan教授、Norbert Schmitz教授和徐卫教授
惰性淋巴瘤主要进展
Norbert Schmitz教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慢性B细胞淋巴瘤的增殖完全不同,这也决定了另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后者有不止一种很有效的治疗药物,那么问题就产生了,究竟什么是标准的一线、二线和三线治疗,目前德国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探讨何种治疗顺序是最佳治疗顺序,当然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这又是必需的。
在德国对无症状滤泡淋巴瘤患者并不进行联合化疗,利妥昔单抗不联合CHOP和苯达莫司汀,即所谓无化疗方案,目前正在研究或已上市的各种新药不能称作化疗药物,它们只是化学制剂。不过我个人十分困惑这些新药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因为在滤泡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看到了太多的严重药物副作用,而且它们完全不同于化疗。所以如果患者必需治疗时我个人更喜欢使用化疗,而非这些新药,因为目前关于新药的疗效和耐药性的研究仍不够充分。
Hervé Tilly教授:关于PET-CT在滤泡淋巴瘤转化诊断中的作用,其实还挺难回答的。PET-CT对滤泡淋巴瘤转化的诊断无疑是有帮助的,如果淋巴结摄取活性明显增加,超过15时,其转化风险明显增加,不过单纯依据影像学结果就得出淋巴瘤转化的结论并不可靠,还需要其它信息辅助,结论才会更加准确。
Michel Meignan教授:治疗后2年内病情再次进展的滤泡淋巴瘤属于高危发生转化风险的患者,有研究显示2年内进展的患者中50%在5年内死亡,对此类患者应尽早发现,目前可采用的方法有二:一种是通过诱导治疗以及治疗后缓解情况进行评估,另一种是通过各种临床信息进行患者分层,譬如采用分子分析,还有就是采用总体肿瘤代谢容积(TMTV)进行评估分层,500cm3能很好的区分早期淋巴瘤预后不良的患者。
李建勇教授:TMTV概念的提出是本届ICML大会一个重大进展,可用于多种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瘤、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淋巴瘤,有研究显示PET-CT所采用的TMTV能更好预测预后,属于本次大会比较重要的进展内容。滤泡淋巴瘤预后方面较重要的另一个进展就是有研究发现23个基因的表达信息能更精准的评估FL预后。
在滤泡淋巴瘤方面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结果是欧洲淋巴瘤学院统计了6340例患者,发现是否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滤泡淋巴瘤,其转化率并不相同,使用利妥昔单抗和不使用者5年和10年的转化率分别为4.8%和7.2%,6.2%和8.9%,二者相差较大,因此在临床中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滤泡淋巴瘤,除了能延长PFS和OS,还对降低转化率有一定影响。
正如Norbert Schmitz教授所言,含Rituximab的无化疗治疗模式是滤泡淋巴瘤治疗近年的一个重要进展,现在滤泡淋巴瘤有很多新药可用,如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PI3K抑制剂,目前总的趋势是,新药单独应用或与CD20单抗如利妥昔单抗或GA101联合,形成不同组合,疗效都很好,甚至还有研究探讨与PD-1单抗联合治疗复发难治滤泡淋巴瘤,完全缓解率达50%,这也是未来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另外对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可采用不同的新药组合进行治疗,此次会议最大的进展之一是来自德国的CLL2-BAG研究,它先采用苯达莫司汀降低肿瘤负荷,以减少BCL-2抑制剂造成的肿瘤溶解综合征,然后应用6个月的BCL-2抑制剂和GA101,最后再评估微小残留病灶是否达到阴性,根据这个结果指导进一步治疗,如果微小残留病灶阳性则进一步维持治疗,如果阴性则不再治疗。该治疗方案的初步结果极好,外周血微小残留病灶阴性率可达91%,而以往的研究只有60%左右,所以该治疗方案是很有前景的一种治疗方案。
另外很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国自研产品BGB-3111,它是2代BTK抑制剂,选择性更高,作用更强,且不影响ADCC,使用浓度更低,因此副作用更小,尤其是房颤这种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发生率非常低。该药对滤泡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非常好的疗效,与CD20单抗联合效果更佳。
Norbert Schmitz教授:我所在的医学中心是三级转诊医院,德国的医疗体系决定了三级转诊医院很难见到年轻的、无症状的滤泡淋巴瘤患者,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少有机会给予患者单独利妥昔单抗治疗。事实上目前无症状滤泡淋巴瘤患者的治疗选择很多,如果对所有患者均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虽然效果可能很好,但同时也就没有机会进行与其它药物的头对头比较,当然也就无从知道哪种治疗疗效更佳。当然不但初治患者可以选择利妥昔单抗治疗,当病情复发时也还可以再选择利妥昔单抗治疗,也可以加用其它新药。不过应用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患者的比例并不清楚。
Hervé Tilly教授:我个人认为目前对于无症状的滤泡淋巴瘤患者,不是化疗还是不化疗的问题,而是单纯观察还是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的问题。我认为短程的利妥昔单抗治疗是有效的,2-4年的结果也不错,也是临床实践中经常采用的,大约10%的患者可能会接受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
黄慧强教授:在中国滤泡淋巴瘤患者的年轻比例偏高,与年轻患者交流“观察与等待”治疗策略时,患者常常会担心疾病的恶化的问题,因此中国医生对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以及其它非化疗药物的治疗方式更感兴趣。
Norbert Schmitz教授:对“观察与等待”治疗策略有很多担心的这类患者,要尽可能将所有可能的治疗选择均明确告之;而且还要告知无化疗或新药治疗均不能保证治愈,不过移植或是CAR-T细胞治疗可能会成为未来治愈的手段;要向患者解释他会与疾病共存,最终可能会死于这种疾病,但可能也会死于其它疾病;最后还要告诉患者目前最佳治疗顺序并不清楚,因为有太多的治疗选择。患者究竟是选择不治疗还是早期接受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依赖于许多因素,同时要让患者知道在真正需要治疗时有很多治疗药物可供选择。
徐卫教授:在中国也有一部分很早期的滤泡淋巴瘤患者在局部放疗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治疗,一些高龄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也采用单药利妥昔单抗治疗,现在绝大多数无化疗治疗药物在中国并未上市,对此我们非常期待,以实现更多的无化疗治疗选择。
黄慧强教授:临床上有一些患者对治疗要求很高,所以会采用一些毒性较低的非化疗治疗方法,效果不错,不少患者还是采用“观察与等待”的方法,等到真正需要治疗时再启动治疗。
黄慧强教授对此次中外专家小型讨论会作了如下总结:各位专家特别是3位来自法国和德国的专家们,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和治疗理念,对ICML大会进展部分热点内容进行了详实介绍和独到的点评,他们严谨的循证医学临床思维和丰富的个体化临床治疗经验,对指导中国肿瘤血液医生的临床实际工作大有裨益,对中国的淋巴瘤诊疗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迪和推动作用。最后黄慧强教授盛情邀请诸位国外专家日后到中国交流。
专家简介
Hervé Tilly,MD,GELA(Groupe d’Etude des Lymphomes de l’Adulte)的创始人之一,现任GELA副主席,法国鲁昂大学教授,Henri Becquerel中心院长、血液科主任,致力于B细胞淋巴瘤研究,在淋巴瘤的基因异常诊断上有着突破性贡献,已发表文章300余篇。
Michel Meignan,MD,PhD,国际PET-淋巴瘤工作组创始人,法国亨利蒙多大学医院教授,LYSA影像中心主任,擅长血液肿瘤的分子影像学诊断,主要从事淋巴瘤的PET定量诊断及监测研究,已发表文章200余篇。
Norbert Schmitz,MD, PhD ,德国高危非霍奇金淋巴瘤研究小组共同主席,WP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分会主席,德国汉堡Asklepios医院教授,2000-2014期间担任JCO编委,已发表文章400余篇。
李建勇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副组长,江苏省血液学会主任委员,南京医学会血液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CSCO中国淋巴瘤联盟常委,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常委。主要研究方向:恶性血液病的基础与临床。主持各类基金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苏省优秀回国人员、医学领军人才、优秀医学人才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及六大高峰人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徐卫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南京市血液学会委员
江苏省“兴卫工程”优秀医学重点人才
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
“六大人才高峰”
“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白血病·淋巴瘤》和《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
黄慧强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抗淋巴瘤联盟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SCO甲状腺癌专家组组长,擅长恶性淋巴瘤基础和临床研究,特别在NK/T淋巴瘤,多次应邀在美国ASH、美国T细胞淋巴瘤论坛(TCLF )、意大利T细胞淋巴瘤大会和Lugano国际淋巴瘤大会发言,EPOCH和P-Gemox治疗NK/T淋巴瘤,分别被2010和2016美国NCCN淋巴瘤指南所推荐;开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20多年;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内、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