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三月春光在白袍上跃动
在医学理性的坐标系中
女医生是诗意的变量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身体健康,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在与乳腺癌搏斗的岁月长河中,中国乳腺专家一代代薪火相传,不懈奋斗。
三月,我们与她相逢,她自幼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立志从医,何其幸运师承金显宅教授、李树玲教授,以近四十年从医之路见证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成长。如今,肩挑中国乳腺癌防治重担,她引领中国创新走向国际,让世界见证中国智慧。
本期“三月她相逢”,我们走近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肿瘤医院张瑾教授,遇见医学的理性与女性的温度。
第一章
从家教到师承
中国乳腺癌事业薪火相传
“我父母都是医生,我三岁半就跟着他们下乡。”张瑾教授的开场白,勾勒出她从医之路的起点。二十世纪中叶,她随父母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深入内蒙古,在一个小小的县城度过了近9年时光。父母的药箱、听诊器与深夜出诊的背影,成为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我毫无犹豫地选择了医学院,高考志愿全是医学。”1989年,她从天津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
1989年金显宅教授(第一排中间)与张瑾教授(左二)等医生合影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在这里,她遇到了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三位恩师——被誉为“中国肿瘤医学之父”的金显宅教授、百岁仍坚守临床的李树玲教授,以及诲人不倦的吴咸中院士。金显宅教授在病榻前为她讲述乳腺癌诊疗的核心理念,李树玲教授手把手为她指导手术细节,吴咸中院士在她的博士生涯中灌溉前沿的理念。“他们如同父辈,让我明白坚守的意义。”从住院医师到学科带头人,她将导师的教诲化作行动准则:“不忘初心是最好的坚持,跟病人融为一体,为患者的生存、乳腺癌的治愈做一点事情。”父母的耳濡目染,恩师的言传身教,让她的双肩,扛起了中国乳腺癌的发展事业。
张瑾教授与恩师李树玲教授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第二章
十届赓续传承
领跑者的奋进拼搏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抗癌协会总会最早的分支之一。”张瑾教授回顾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程时,语气中充满自豪。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便是张瑾教授的恩师李树玲教授;第三、四届是方志沂教授,彼时张瑾教授便承担了专委会的秘书工作;后来,专委会在邵志敏教授、徐兵河院士、任国胜教授、吴炅教授的传承下逐步壮大。张瑾教授也在2024年成功当选了第十届主任委员,继续带领着专委会不懈前行。
2024年张瑾教授(左四)当选第十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图片来源:中国抗癌协会)
从金显宅教授在1962年莫斯科国际癌症大会首秀“中国乳腺癌根治术”,到2007年首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发布,中国乳腺癌诊疗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进步。如今,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中国创新药物与理念的发展,中国乳腺癌五年生存率从70%提升至85%,距离全球最高的95%只有半步距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也在国际乳腺癌诊疗中声名鹊起。
“我们的指南结合中国疾病特征与全球前沿进展,每两年更新一次。”如今,这份指南已经被翻译成英文、阿拉伯语、俄语等多语种版本,并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一带一路的国家中展开了推广巡讲。在埃及的线上研讨会、新加坡的亚太乳腺癌峰会上,中国方案、中国指南引发国际同行热议,张瑾教授更是对这份成果感到欣慰:“我们带到亚太乳腺癌峰会的40本英文版指南被‘秒抢’,国际同行对我们指南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我们也正在筹备中德、中俄的专场交流。”
2025年吴炅教授(右一)、张瑾教授(左二)于新加坡向亚太乳腺癌峰会主席赠送“CBCS小红书”
(图片来源:中国抗癌协会继教与科技服务部)
而这份“领跑”的底气,不只源于学术突破,更是中国乳腺癌专家深入临床一线的躬身实践。2024年,张瑾带领专委会启动“县域医疗质量提升计划”,锁定革命老区、贫困边远地区的20家县医院,予以定向帮扶。“我们希望把乳腺癌治疗的某个阶段留在县里,让患者在家门口获得规范诊疗。”在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她与专家团队查房、义诊、培训基层医生,将“防、筛、诊、治、康全流程管理”理念落地。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9位专家为120名患者提供免费诊疗。在包括30场西藏、香港等30个省市里,一场席卷全国科普、义诊活动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中。“必须切实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无病生存时间。我们都要下沉下来,帮助我们中国的乳腺癌患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高质量的乳腺癌防控就在身边。”
2024年张瑾教授带队在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义诊查房
(图片来源:北川羌族自治县卫生局)
与此同时,中国创新药、新技术不断亮相国际舞台。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圣加伦国际乳腺癌大会(SGBCC)等全球顶尖会议上,中国学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成果令人瞩目,并对国际乳腺癌诊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目标是让中国患者生存率追平全球顶尖水平。”张瑾教授的目光充满坚毅。
第三章
女性的温度
悉心呵护患者生育力
“生育力的保护是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一个必然的需求。”张瑾教授强调。中国乳腺癌患者中,绝经前女性占比高达55%-6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面对这一群体,她与团队秉持着规范化保护生育力的诊疗理念,倍加呵护患者的未来:“如何在治疗乳腺癌的同时保护患者的生育力,是医生必须做的事情。”
张瑾教授指出:“我们在不妨碍乳腺癌的标准治疗、不损害患者生存的情况下,生育力保护是完全能做到的。”从指南规范到临床实践,她的团队制定了明确的操作流程:与育龄患者常规沟通生育需求,提供卵巢保护、冻卵等技术支持,并将此纳入患者教育体系。“有些患者担心复发而放弃生育,但医生有责任从认知层面改变他们的观念。”
她坦言,生育力保护是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就像告诉病人需要做什么手术、后续治疗如何安排一样,生育力保护必须明确交代。随着技术创新与医患共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在疾病控制后实现了生育愿望。“这是患者教育、全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未来持续努力的方向。”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国天津乳腺癌防治研究中心荣获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第四章
重任在肩
我们都是永不停歇的攀登者
“我的博士导师吴咸中院士今年100岁了,上周我去拜望他,还聆听了他的教诲。”张瑾教授提及导师时,眼中泛起敬意。从金显宅教授、李树玲教授到吴咸中院士,前辈们用一生诠释医者无疆,仁心无限。而今,她正将这份精神传递给新一代。
作为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第十届主任委员,她推动国际协作,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线上诊疗交流,将中国方案辐射至埃及、俄罗斯等地;她深入基层医疗,躬行县域医疗计划,让偏远地区患者“感受到高质量的乳腺癌防控就在身边”;她持续引领基础研究团队、临床科研团队攻关克难,探索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与新策略。
回望36年从医路,她始终记得金显宅教授的嘱托:“为疾病最前沿的领域做一点事情。”如今,她带着团队继续攀登——县域星火、国际声量、科研攻坚……每一步都在践行“治愈的力量”。正如她所言:“坚守到今天,理由很简单——患者需要,我们就在。”
张瑾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
中国天津乳腺癌防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三科科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第四届“国之名医”荣誉称号获得者
ESM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恶性肿瘤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癌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专家委员会常委
天津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天津市乳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