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8日~11日,第28届欧洲血液学年会(EHA)将在德国法兰克福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举行,会议由欧洲血液学会主办。作为欧洲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性会议,EHA大会将分享各种科学主题、临床和基础研究,涵盖良性和恶性血液学,并讨论血液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3年6月8日~11日,第28届欧洲血液学年会(EHA)将在德国法兰克福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举行,会议由欧洲血液学会主办。作为欧洲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性会议,EHA大会将分享各种科学主题、临床和基础研究,涵盖良性和恶性血液学,并讨论血液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在本次EHA会议上,一项来自意大利的研究(abstract S231)探讨了不同亚型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对于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及生存结局的差异性,获得了较大关注。为了深入掌握该研究,《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南开大学天津人民医院王华庆教授,并详细解读了该研究。
Abstract:S231
Title:PRIMARY MEDIASTINAL B-CELL LYMPHOMA HAVE A SUPERIOR OUTCOMECOMPARED TO 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 TREATED WITH AXICABTAGENE CILOLEUCEL IN THE CART-SIE REAL LIFE ITALIAN STUDY
背景
Axicabtagene ciloleucel(axi-cel)目前在意大利已纳入医保报销的范畴,获准的适应症为既往至少接受过2线及以上治疗、ECOG评分0~1分、年龄不超过75岁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DLBCL)患者,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DLBCL-NOS)、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CL)、转化后的滤泡淋巴瘤(tFL)及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患者。
目的
该研究(CART-SIE)旨在比较axi-cel对于PMBCL和DLBCL患者中的疗效结果差异。
方法
CART-SIE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前瞻性、回顾观察性研究,收集各意大利医疗中心经过CAR-T细胞治疗后的患者疗效结果。
结果
从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该研究共入组499例患者,其中444例接受了CAR-T细胞输注治疗,426例进行了长期的随访。在接受axi-cel输注治疗的192例患者中,57例为PMBCL,135例为DLBCL(DLBCL-NOS 85例,HGBCL 28例,tFL 22例)。
中位随访10.99个月,结果显示:①经过30天的axi-cel输注治疗,在57例PMBCL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到77%(44/57),完全缓解率(CR)则为53%(30/57);在135例DLBCL患者中,ORR达到72%(97/135),CR则为50%(67/135),p=0.4206。②在生存方面,PMBCL患者的12个月总体生存(OS)为89%,DLBCL患者的12个月OS为70%(其中DLBCL-NOS为74%,HGBCL为58%,tFL则为76%);p=0.0016。PMBCL患者12个月的无进展生存(PFS)为65%,而DLBCL患者的12个月PFS则为47%(DLBCL-NOS 40%,HGBCL 51%,tFL 65%),p=0.016。
在安全性方面,结果显示:①PMBCL患者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为86%(49/57),16%(9/57)为3~4级CRS;而DLBCL患者的CRS发生率为87%(118/135),9%(12/135)为3~4级CRS。②在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症(ICANS)方面,PMBCL患者的发生率为44%(25/57)。21%(12/57)为3~4级ICANS;DLBCL患者的ICANS发生率为34%(46/135),10%(14/135)为3~4级ICANS。③PMBCL患者中72%(41/57)的不良反应经过Tocilizumab处理,35%(20/57)经过糖皮质激素处理;DLBCL患者汇总67%(90/135)经过Tocilizumab处理,27%(36/135)经过糖皮质激素处理。④PMBCL和DLBCL患者的治疗相关死亡率分别为5%和2%。
结论
CART-SIE是首个比较axi-cel对于PMBCL和DLBCL患者中的疗效结果差异的真实研究,其结果表明,axi-cel治疗下,PMBCL患者较之于DLBCL患者而言,能获得更佳的总体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症(ICANS)发生率相似。
专家点评
王华庆教授:这是EHA大会上一项来自于意大利的临床研究,主要探讨了在真实世界中应用CAR-T细胞(axi-cel)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DLBCL-NOS)、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CL)及转化后的滤泡淋巴瘤(tFL)患者,并分析了其疗效及安全性方面的差异。目前,CAR-T细胞仍主要应用于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治疗,但对于部分具有高危不良因素的B细胞淋巴瘤,也会推荐用于一线治疗,CAR-T细胞治疗对于何种亚型的淋巴瘤更为有效,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该研究正是基于此问题进行了相应探索。
该研究纳入了2019年3月~2022年12月之间意大利多个医疗中心的499例患者,其中444例接受了CAR-T治疗,192例(PMBCL 57例,DLBCL-NOS 85例,HGBCL 28例,tFL 22例)接受了axi-cel细胞的输注治疗,57例PMBCL患者中有47例后续接受桥接治疗,而135例DLBCL患者中有103例进行了桥接治疗。通过中位随访接近11个月,结果发现,axi-cel在PMBCL中的第30天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77%,完全缓解率为53%;而在DLBCL患者中的ORR为72%,CR为50%,总体而言,这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axi-cel治疗后的1年生存率在两组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MBCL的1年OS为89%,1年PFS65%,均分别要高于DLBCL组患者的79%(1年OS)及47%(1年OS),p值分别为0.0016和0.016,这也意味着PMBCL患者可能对于axi-cel治疗的疗效及生存结局更优,当然DLBCL组中不同亚型之间的DLBCL患者,其生存差异也较为明显,具体见上文。在安全性方面,axi-cel在PMBCL和DLBCL患者中的CRS发生率分别为86%和87%,少数患者发生了较为严重的CRS(3~4级),治疗相关死亡率分别为5%和3%。
综上,该研究表明,较之于DLBCL(包括DLBCL-NOS、HGBCL及tFL)患者而言,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似乎在axi-cel治疗中获益更大,预后更佳,因此推荐PMBCL更早期地应用axi-cel治疗,尤其是存在大包块、原发耐药及伴有高危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
.png)
王华庆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南开大学天津人民医院肿瘤诊治中心主任
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全国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全国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学会肿瘤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全国执行委员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
天津市医学重点学科(肿瘤学专业)学术带头人,首届“天津名医”获得者。《中国肿瘤临床》常务编委,《白血病,淋巴瘤》,《临床肿瘤学》、《癌症Cancer》中文版、《中国医刊》,《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和《癌症》杂志编委,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Active会员。
1984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后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学获硕士学位,2009年于武汉大学肿瘤学获博士学位。1989-1991年于瑞士巴塞尔大学圣加仑(St.Gallen)州立医院肿瘤中心研修。1995-2000年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先后在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美国哈弗大学医学院Danner Faber肿瘤研究所、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短期研修。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三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奖一次、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一次,三等奖三次。担任《中国肿瘤临床》等6家国家核心杂志的常务编委或编委。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1篇,其中SCI收录32篇,最高影响因子11,54分。主编出版专著5部、参编6部,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0余名。从医38年,主要从事恶性肿瘤内科临床和转化研究,主攻方向为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恶性淋巴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抗肿瘤新药的药代动力学和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