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测序将引领多发性骨髓瘤进入精准治疗时代,在火热进行的ASH年会上,公布了新药时代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相关的诸多研究数据,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更有利的依据。现场,《肿瘤瞭望》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肿瘤中心主任邱录贵教授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解析。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肿瘤瞭望》:今年大会上,在多发性骨髓瘤领域有哪些新药研发的临床数据值得分享?
邱录贵教授:去年FDA批准上市了5种治疗MM的新型药物,因此今年ASH主要侧重于这些药物的上市后研究及与其它药物的联合应用的临床试验的结果。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单克隆抗体CD38单抗 Daratumumab、抗CS1单抗Elotuzumab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我们对MM生物学本质的理解逐渐加深,有助于优化药物组合选择。MM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一是瘤细胞的遗传学上存在染色体高度不稳定性贯穿于肿瘤发生、进展,引起克隆演变导致耐药。 另一方面是肿瘤细胞对骨髓微环境具有高度依赖性,两者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这提示我们应重视微环境的调节和治疗。
MM的骨髓微环境处于免疫抑制状态,T细胞及破骨细胞参与抑制环境的形成。Kenneth C. Anderson教授与我中心的研究证实来那度胺可以调节微环境,促进T、 NK细胞增殖,分泌IFN-γ等一系列细胞因子,可与单克隆抗体产生较好的协同作用。比如 Elotuzumab单药治疗M几乎无效,但联合来那度胺和激素(Rd)以后ORR可达60%以上,优于单独的Rd方案。Daratumumab单药应用的有效率仅30%,CR在5%左右,联合Rd之后疗效出现了令人惊讶的提高,ORR高达80%,其中CR率达30%。因此提示:单克隆抗体单药应用时,抗肿瘤效果受到骨髓抑制性微环境的限制,来那度胺有助于提高T细胞和NK 细胞的功能,增强ADCC与CDC杀伤肿瘤细胞作用,产生协同效果。未来将在对多发性骨髓瘤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理解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多维化治疗,即同时靶向肿瘤细胞及微环境,产生协同抗肿瘤效应。
《肿瘤瞭望》:目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通过治疗可以获得长期生存,您认为维持治疗是否必要?
邱录贵教授:既往MM治疗主要侧重于诱导缓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而目前提倡采用整体治疗模式,即诱导、巩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强化治疗,但这远远不够,维持治疗正在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期BMT CTN 0702试验入组了758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一组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进行来那度胺维持治疗;一组移植后予以4个疗程VRd巩固治疗后再行维持治疗;另外一组进行连续两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接续维持治疗。结果显示:三组总生存没有明显差异,提示二次移植或移植后追加巩固治疗似乎并不必要。相应的,来那度胺维持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和总生存期。 当然,我们将来需要对这一结果进行深入解读、亚组分析,高危组或首次移植后未达深度缓解的患者可能受益于巩固或二次移植治疗。
《肿瘤瞭望》:微小残留病灶监测的手段有哪些?
邱录贵教授:整体治疗的提出及大系列临床研究的回顾性分析发现,MM患者治疗后缓解程度与总生存期正相关。同时借鉴慢粒、急淋的治疗理念,提出多发性骨髓瘤的微小残留病灶概念。以往常规的疗效评价手段主要是血清M蛋白鉴定、骨髓穿刺计数瘤细胞比例等,可从生化指标、细胞形态学方面评价缓解程度,其精度对于MRD监测来说显然不足。目前,多参数流式细胞术、二代基因组测序方法可达到10-4~10-6的敏感度,有望实现MRD监测,并在将来进一步指导治疗。
以上这些检测手段主要用于评价髓内肿瘤负荷,对于原发或继发的髓外浆细胞肿瘤,全身PET/CT,功能性核磁成像可提供更多信息。本次ASH会议上,Dana Farber的Nikhil C. Munshi教授公布了一项对关于MRD的Meta分析,结果发现不论采用多色流式还是二代测序技术进行监测,患者缓解程度越深,生存优势越明显,来那度胺维持治疗的意义也在于降低微小残留病灶水平使更多的患者缓解深度加深甚至达到阴性,达到维持深度缓解的目的。
专家简介
邱录贵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现任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国淋巴瘤研究联盟副主席、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委员(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副组长),主要从事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淋巴系统肿瘤的精确诊断及基于预后分层的整体治疗,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淋巴系统肿瘤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方面卓有建树,荣获天津市、教育部科技成果奖 5 项, 2015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在国内外重要专业杂志上发表论著 300 余篇,综述 100余篇,其中在包括 NEJM、Lancet Oncology、Blood、 Leukemia、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和Haematologica 等国际主流 SCI 杂志发表论文近 70余篇。